▼ 聽講影評 ↓
.
文|王志成(紐約大學電影製作研究所碩士。曾任《首映》(Premiere)雜誌台灣版總編輯,現為自由編導、影評人。)
圖:Netflix/提供、取材自網路、翻攝預告畫面
黑暗天使
凱勒卡爾Caleb Carr在1994年出版《The Alienist精神醫生》,開啟以心理醫師奎茲勒協助警方辦案的推理系列,成為暢銷書後,又陸續出版「黑暗天使」等續作。
2018年《The Alienist》改編成《沈默的天使》推出,出色的影像和敘事技巧,得到金球獎和艾美獎提名,2020年第二部《黑暗天使》近期剛上線,製作依然精良,讓人熱切期待第三部。
《沈默的天使》以室內逆光、加上一層濛濛煙霧的視覺風格,營造出霧裡看花的歷史感,同時也凸顯心理分析的模糊不確定性。
對應原著對歷史細節的高度考究,成為一部讓人目不轉睛的精緻作品。
故事開始於1896年冬天,一名巡警在暗夜雪地上看到一隻兒童斷手,他抬頭,由空而降的血滴在他的臉上,這個殘酷卻詩意的開場,揭開一系列殘殺肢解童妓的謎案。
這是心理分析跟科學辦案,還在初始發展的階段,指紋追兇、童年創傷溯源,都還是新鮮玩意,19世紀末的紐約,警察收賄、也收保護費,既官僚又殘暴,忙不迭掩蓋上流社會的罪行。
心理醫師奎茲勒深為孌童虐殺案執迷,組建了一支警察體制外的調查小組,跟處處掣肘的警察和兇手展開解謎追兇競賽。
在劇中,性壓抑是一切犯罪的根源,同性戀被壓抑、女性地位被壓抑、低社會地位者的慾望被壓抑,這些交錯的社會隱性規則,醞釀弱肉強食的兇殺溫床,被奎茲勒的小組抽絲剝繭一一解開。
在釐清所有線團的過程裡,奎茲勒為了同理殺人犯的心理狀態,既自我分析、也分析號召來的同伴,肢體的殘障、戀父情結的陰影。
心理狀態的被迫裸露,讓夥伴很不舒服,但是這種方法,奠下整個系列分析辦案的基調:心理分析始於自我分析、設身處地同理罪犯心理,才能釐清犯罪動機跟手法。
第二部《黑暗天使》,延續《沈默的天使》的基調,女主角莎拉成立偵探社,調查一系列嬰兒失蹤綁架案。
女性被壓抑、自我分析、辦案者對綁架者同理錯位的心理重疊,成為全劇的內在核心。
《黑暗天使》依舊是一齣關於體制迫害,扭曲的慾望失控的故事。女性自幼被父系社會價值觀洗腦,只能作為傳宗接代的工具,以及滿足這個功能後男性的附屬品,對於離經叛道、不遵從這種男尊女卑價值觀的女性,恣意壓制迫害。
劇中的墮胎醫院,專為上流社會男性的風流善後,就是體制性性別迫害的象徵。
兇手身為受害者,反過來操縱男性、佔有別人的嬰兒,成為一個對抗父權的主體,這是一個兇殘懸疑,卻悲傷無奈的故事,女主角因為能夠感同身受,所以能夠順利破案。
但是她不能不懷疑,自己是不是也成為體制內的幫兇?除了在職業上進入跟男性角逐的戰場,她也掙扎於身體跟慾望的解放。
這是這個系列作品的出色之處,透過追兇解謎,作者意圖透析,人性跟社會制度互動的面貌,而不只是講一個聳人聽聞的命案而已。
西班牙裔演員丹尼爾布魯爾飾演核心人物奎茲勒,是他個人最佳演出,女主角達科達芬尼也讓人眼睛一亮,這是一套不看可惜、一看成迷的出色懸疑劇。(責編:洪健庭、蔡昀融、陳盈盈 編審:陳香君、壞編、蕭文龍、歐葛 後製:美編視覺設計組、影音組、編輯中心暨雲端庶務組)
● 點我到Netflix從第一季第一集開始看